4月12日,國務院印發《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》,共9個部分,簡稱資本市場新“國九條”。這是繼2004年、2014年兩個“國九條”之后,又時隔10年,國務院再次專門出臺的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。梳理如下↓
總體要求
一、五個“必須”
●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,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、組織優勢、制度優勢,確保資本市場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;
●必須始終踐行金融為民的理念,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,更加有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,助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;
●必須全面加強監管、有效防范化解風險,穩為基調、嚴字當頭,確保監管“長牙帶刺”、有棱有角;
●必須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,突出目標導向、問題導向,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,統籌好開放和安全;
●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主題,守正創新,更加有力服務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。
二、階段目標
●未來5年,基本形成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框架。投資者保護的制度機制更加完善。上市公司質量和結構明顯優化,證券基金期貨機構實力和服務能力持續增強。資本市場監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。資本市場良好生態加快形成。
●到2035年,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適應性、競爭力、普惠性的資本市場,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。投融資結構趨于合理,上市公司質量顯著提高,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。資本市場監管體制機制更加完備。
●到本世紀中葉,資本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,建成與金融強國相匹配的高質量資本市場。
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
●進一步完善發行上市制度。
●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。
●加大發行承銷監管力度。
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
●加強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監管。
●全面完善減持規則體系。
●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。
●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。
加大退市監管力度
●深化退市制度改革,加快形成應退盡退、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。
●進一步嚴格強制退市標準。建立健全不同板塊差異化的退市標準體系??茖W設置重大違法退市適用范圍。收緊財務類退市指標。完善市值標準等交易類退市指標。加大規范類退市實施力度。
●進一步暢通多元退市渠道。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規定,鼓勵引導頭部公司立足主業加大對產業鏈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。
●進一步削減“殼”資源價值。加強并購重組監管,強化主業相關性,嚴把注入資產質量關,加大對“借殼上市”的監管力度,精準打擊各類違規“保殼”行為。
●進一步強化退市監管。嚴格退市執行,嚴厲打擊財務造假、操縱市場等惡意規避退市的違法行為。健全退市過程中的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,對重大違法退市負有責任的控股股東、實際控制人、董事、高管等要依法賠償投資者損失。
加大退市監管力度
●深化退市制度改革,加快形成應退盡退、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。
●進一步嚴格強制退市標準。建立健全不同板塊差異化的退市標準體系??茖W設置重大違法退市適用范圍。收緊財務類退市指標。完善市值標準等交易類退市指標。加大規范類退市實施力度。
●進一步暢通多元退市渠道。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規定,鼓勵引導頭部公司立足主業加大對產業鏈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。
●進一步削減“殼”資源價值。加強并購重組監管,強化主業相關性,嚴把注入資產質量關,加大對“借殼上市”的監管力度,精準打擊各類違規“保殼”行為。
●進一步強化退市監管。嚴格退市執行,嚴厲打擊財務造假、操縱市場等惡意規避退市的違法行為。健全退市過程中的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,對重大違法退市負有責任的控股股東、實際控制人、董事、高管等要依法賠償投資者損失。
加強證券基金機構監管,推動行業回歸本源、做優做強
●推動證券基金機構高質量發展。
●積極培育良好的行業文化和投資文化。
加強交易監管,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
●促進市場平穩運行。
●加強交易監管。
●健全預期管理機制。
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,持續壯大長期投資力量
●建立培育長期投資的市場生態,完善適配長期投資的基礎制度,構建支持“長錢長投”的政策體系。
●穩步降低公募基金行業綜合費率,研究規范基金經理薪酬制度。修訂基金管理人分類評價制度,督促樹牢理性投資、價值投資、長期投資理念。
●支持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和私募資管業務穩健發展,提升投資行為穩定性。
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,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
●著力做好科技金融、綠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養老金融、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。
●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。
●堅持統籌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和安全。
推動形成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合力
●推動加強資本市場法治建設,大幅提升違法違規成本。
●加大對證券期貨違法犯罪的聯合打擊力度。
●深化央地、部際協調聯動。
●打造政治過硬、能力過硬、作風過硬的監管鐵軍。
來源:央視新聞
- 上一篇:出口份額!連續7年全球第一!
- 下一篇:一季度GDP數據出爐!增長5.3%!
請立即點擊咨詢我們或撥打咨詢熱線: 4006979616,我們會詳細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難。在線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