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在疫情后復蘇、區域市場分化、貿易壁壘升級的背景下大力發展。尤其是近期美國加征對華關稅的政策,為中國設備出口蒙上一層不確定性。然而,在危機中亦藏機遇——二手設備出海、新興市場深耕、國產品牌崛起等趨勢正悄然改寫行業格局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關稅與認證壁壘:中國二手設備的“通行證”難題
美國加征關稅后,中國二手工程機械設備出口的痛點進一步暴露:缺乏EPA認證(美國環保認證)的設備難以通過海關,導致多數國產二手機被擋在門外(僅三一等少量新機通過認證出口)。即便日本二手設備利用關稅豁免窗口調整運輸計劃,中國品牌短期內仍難突破北美市場。此外,歐洲的CE認證、中東的環保標準等,也持續抬高設備出口門檻。
應對策略:轉向認證要求寬松、需求旺盛的非洲、南美和中亞市場。例如,非洲地區因中資項目帶動,國產品牌二手機毛利率可達10%-15%,成為設備出口“避風港”。
區域市場圖譜:誰在“收割”新興市場的設備出口?
非洲:三一、徐工等品牌認可度高,基建和采礦需求驅動二手設備流轉,“一帶一路”項目助力本地維修能力提升。
中東:偏好外資品牌(如卡特、小松),吊車需求旺盛但國產品牌二手設備認可度低,新機滲透是突破重點。
東南亞:小噸位國產新機崛起,印尼通過“新機二手名義出口”規避配額限制。
南美:基建需求穩定,混合接受國產品牌與外資設備,20-30噸機型為主流。
值得注意的是,俄羅斯市場需求降溫,而中亞因中吉烏鐵路等重大項目啟動,成為新興增長點。
未來展望:如何破局?
政策敏感度:關注國四報廢補貼、天然氣車納入政策范圍等區域性機會;
場景深耕:新能源重卡聚焦短途固定場景(如港口、礦區),突破續航瓶頸前難撼動干線物流;
風險防御:警惕庫存高企(如山東庫存周期達半年)、運價低迷拖累置換需求。
貿易壁壘與市場分化之下,中國工程機械的全球化之路需更靈活的認證布局、更精準的區域策略,以及持之以恒的品質錘煉。無論是二手設備出海,還是新機攻占高端市場的設備出口,唯適者生存,唯強者恒強。
- 上一篇:以物聯網開啟智能新時代
- 下一篇:韓國4月半導體出口創新高,帶動整體貿易順差擴大
請立即點擊咨詢我們或撥打咨詢熱線: 4006979616,我們會詳細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難。在線咨詢